2025年中國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
首頁 > 科研動態(tài)
關注我們
學術橋-訂閱號
學術橋-小程序
慣性活性物質中的集群相分離研究獲進展

  集群現(xiàn)象是一類特殊的集體運動,廣泛存在于自然界與人工系統(tǒng)。以往研究通常忽略慣性效應,其動力學是過阻尼的。然而,在宏觀尺度上,無論是空中的昆蟲、地上的動物,還是未來大規(guī)模部署的機器人集群,慣性都在其運動中發(fā)揮重要作用。

  近日,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/北京凝聚態(tài)物理國家研究中心,在實驗上構建了由成千上萬個毫米級的鐵磁小球組成,且被限制在一個水平放置的環(huán)形跑道的慣性活性物質實驗系統(tǒng)。

  在這一系統(tǒng)中,當跑道中滾珠的面積分數(shù)超過臨界密度后,系統(tǒng)自發(fā)成核產生一個高密度、高極化的“集群”。該集群作為一個整體在稀疏的氣相中定向傳播。這一新現(xiàn)象稱為“集群相分離”,是Toner-Tu理論預測的三種群集斑圖之一。該現(xiàn)象具有如下特征:均勻體相與尖銳界面,即集群內部和氣相內部的密度和速度均勻,在交界處發(fā)生突變進而形成清晰界面;杠桿定律,即增加總密度只線性地增加集群長度,符合經典一級相變的杠桿定律;一級相變證據(jù),即改變磁場頻率觀測到明顯的滯后回線;相圖特征,即實驗明確各相的存在區(qū)域;正常粒子數(shù)漲落,即粒子數(shù)漲落是正常的(標準差與均值平方根成正比)。

  同時,集群相分離展現(xiàn)出較多平衡系統(tǒng)中不可能存在的特性。一是類激波傳播與粒子交換:集群的傳播速度大于集群內個體的平均速度,滿足Rankine-Hugoniot跳躍條件;粒子在集群前端被“捕獲”,在尾部被“釋放”。二是有效溫度失衡:集群相中粒子運動速度更快,但其有效溫度比無序的氣相低一個數(shù)量級。

  這一研究建立了粒子模型,通過“關閉”相互作用發(fā)現(xiàn):磁偶極-偶極相互作用對集群相分離形成并非必需,而關閉碰撞中的非彈性耗散,集群相分離則完全無法形成。這表明,非彈性碰撞是速度對齊和集群形成的關鍵。兩個粒子碰撞實驗揭示了正反饋回路:局部密度升高→碰撞更頻繁→速度對齊更有效→形成更快的定向運動→該快速集群可更有效從前方氣相中“掃入”粒子→局部密度進一步升高。這與運動誘導相分離“越密越慢”反饋機制不同。

  相關研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,發(fā)表在《物理評論快報》(Physical Review Letters)上。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、國家重點研發(fā)計劃和中國科學院相關項目的支持。


集群相分離現(xiàn)象

延伸閱讀
特別聲明: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,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
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轉載,請與我們聯(lián)系。
掃碼關注學術橋
關注人才和科研